在此個人有一點小小的感想,願與各位分享。本庄從以前來現在,所奉祀的神尊計有 周府千歲、巫府千歲、張府千歲、李府千歲及觀音佛祖;從小到大,家父常對我說:以前你阿公在拜拜 呼請 神尊時,總是唸著:周王公、巫王公、老張王公、李王公 及 觀音佛祖。而 周府千歲 在本庄沒有其他的稱號,從以前到現在都是這樣子,這是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


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如果 周府千歲 有其他的名號,為何當初不是使用那個名號?  而是使用 "周府千歲" 這四個字?   以一般台灣民間信仰而言,X府千歲 皆屬 王爺信仰,與什麼 帝王 並無關連。台灣的宗教信仰非常多元化,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包容性;但卻也造成一些問題。例如:有人喜歡穿鑿附會,去找一些歷史故事來串連,試圖創造出獨特、與眾不同的 "新神明" 。當然不可否認,許多神明皆是以凡人得道昇天,功在社稷並犧牲生命 ,始得位列仙班。但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來說,不是沒有,但卻非常稀少,多數都是自己說了算。


另外就是沿革的問題,一般所稱的沿革,泛指的是該宮廟何時啟建?  神尊從何而來?  或是分靈自何處?  而不是刻意去探討 神明 個人資料,就像在做戶口調查一樣。台灣為多神信仰,有許多神明的生平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例如:媽祖婆、關帝爺、上帝爺、太子爺、廣澤尊王、大道公....等等,還有一些王爺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如:李、池、吳、朱、范,這五府千歲的生平在一般的宗教書籍或是網路上均找得到介紹五王生平的相關資料。但也有一些王爺是僅有稱號,並無生平記事,例如:十二瘟王 就沒有所謂的個人資料,僅有十二位王爺的 名諱 而已。但不論神明是否有其個人資料流傳後世,這些並不會影響世人對其 崇敬之心 與 敬拜的誠意。


所以,對個人而言,本庄(西廍) 自祖先從大陸來台,並帶來周府千歲、巫府千歲 在本庄落地生根,進而保佑庄社繁榮興盛。 周、巫府千歲亦大肆發揮,使其信徒開枝散葉,香火鼎盛。本庄祖先所傳承下來的,就是 "周府千歲" 這四個字,從來沒有其他的 稱號;周府千歲就是周府千歲,以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看法與感想,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信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